一、背景与意义
《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中将储能列为重点创新领域,大容量储能列入重点创新方向。作为综合能源基地的山西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关于“争当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的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世界能源技术演进趋势,以绿色低碳为主攻方向,提升能源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抢占能源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发展大规模储能产业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一条新的发展之路。作为“双一流学科”的我校,拥有学科交叉的储能研发团队从事锂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电材料、器件、性能效率改善研究。
为了更好地满足是社会发展需求,实现现有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下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协同作用,建立“绿色能源材料与储能系统协同创新中心”。“绿色能源材料与储能系统协同创新中心”以开发绿色储能的自主创新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我省新兴支柱产业急需为引领,通过协同创新,整合优势资源,构筑创新平台,加速我校科研成果的研发和转化,促进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形成绿色储能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长效机制和“前沿-基础-技术-中试-产业”的产学研链。协同中心将打造从新材料制备到器件应用全链条,为山西省储能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技术储备。
二、人才队伍
协同中心首席科学家吴玉程教授,主要从事能源材料、功能纳米材料与金属基复合材料、有色金属材料与加工等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大基础研究ITER重大专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等重大项目等30余项研究。
组成成员有王晓敏教授、章海霞副教授、刘培植副教授、牛宝龙副教授、张鼎副教授、卫国强副教授、高丽丽副教授、郭美卿副教授、柏中朝讲师、闫少辉讲师、刘颖讲师、陈良讲师、徐守东讲师等1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9人,中级职称的有5人,成员全部获得博士学位,形成了一支以青年人为主力军的高素质科研队伍!
三、依托平台
合作单位包括国内外先进研究院校,不仅与国内清华深圳研究生院、同济大学、天津大学、东华大学等从事储能研究的科研单位有着密切的科研合作关系,而且与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研究所和高校保持良好学术交流,从而构成了良好的国内外联合研发群。
四、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涉及氢能源电池、新型二次电池、超级电容器等。主要研究内容为以煤资源作为原材料制备碳材料(如高品质的石墨烯、碳管等)及其复合电极材料,探索煤转化碳材料的控制机制和储能机理,探索构建离子传输通道,为设计和制备具有高储能密度的复合材料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
五、取得成果
通过不同方向研究,在储能方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山西省能源革命关键核心技术重大专项1项,国家与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20余项,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专利20余项,出版专著1部。
学术论文
1. Cuiping Yu, Yucheng Wu*, et al.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17,364, 400-409.
2. Zhaoming Wang, Yucheng Wu*, et al.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6, 8, 18078-18088.
3. Xuyong Feng ,Yucheng Wu*, et al.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6, 8, 16718-16726.
4. Jiewu Cui, Yucheng Wu* ,et al. J. Mater. Chem. A, 2015, 3, 10425.
5. Lin Hu, Yucheng Wu*,et al. Nanoscale, 2015, 7, 10925–10930.
6. Li Hongfei, Wang Xiaomin*, et al. Nanoscale, 2016, 8, 2395-2402.
7. Li Hongfei, Xiaomin Wang*, et al. Nano Energy, 2015, 12, 468-475.(ESI高被引)
8. Rui Zhou, Xiaomin Wang*, et al.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17, 352, 99-110.
9. Zhen Tian, Xiaomin Wang*, et al. Electrochimica Acta, 201, 237, 109-118.
10. Yong Wang, Xiaomin Wang*, et al. Electrochimica Acta, 2014, 130, 135-140.
11. Ashim Gurung, Qiquan Qiao* et al.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17, 1602105 (1-8).
12. Zhengping Zhou, Qiquan Qiao* et al. Nano Energy, 2016, 22, 558-563.
13. Mukesh Kumar, Qiquan Qiao* et al. Energy Environ.Sci., 2015, 8, 3134-3159.
14. X.W. Yang, et al. Science, 2013, 341, 534-537.
15. X.W. Yang, et al. Adv. Mater., 2011, 23, 2383-2388.
专利
1. 谢奎,吴玉程,秦清清. 一种可逆相转变的钒酸盐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专利号:ZL201410452896.7
2. 崔接武,吴玉程,张信义,王岩,张勇. 多孔NiO/CeO2杂化纳米片阵列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专利号:ZL201510095023.X
3. 吴玉程,汪冬梅,汤文明,郑治祥. 一种制备三维互穿结构3D-SiC/Al复合材料的方法,申请号:CN201610418417.9
4. 华鹏,周伟,昝祥,吴玉程. 一种梯度铝硅电子封装材料的制备方法,申请号:CN201510812388.X
5. 吴玉程,张鹏杰,刘家琴,徐光青,衣晓飞. 一种磁性材料表面高耐蚀及耐高温高压环境腐蚀的复合防护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申请号:CN201510624552.4
6. 王晓敏,王菡. 一种基于聚乙烯亚胺分解的碳量子点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1510436822.9
7. 王晓敏,王菡,郭斌,王金平. 一种多色荧光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的一步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1410236019.6
8. 王晓敏,张雪莹,王永祯. 一种磁性内包金属铁富勒烯碳球的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1010273270.1
9. 王晓敏,张宏伟,郭俊杰,许并社. 一种水溶性L-半胱氨酸碳微球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专利号:ZL200910075860
10. 王永祯,刘青青,王晓敏. 一种二硫化钼量子点的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1510736115.1